[1] |
李云霄. 基于多阶抽样的林地蓄积量估测方法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5.
|
[2] |
胡杨. 森林蓄积量调查估测方法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 |
邓成, 梁志斌. 国内外森林资源调查对比分析[J]. 林业资源管理, 2012(5):12-17.
|
[4] |
陶吉兴, 张国江, 季碧勇, 等. 杭州市森林资源市县联动年度化监测的探索与实践[J]. 林业资源管理, 2014(4):14-18.
|
[5] |
孟源源. 基于遥感大样地的森林资源一类调查面积估计理论研究[D]. 浙江: 浙江农林大学, 2017.
|
[6] |
吴恒, 胥辉. 基于综合监测体系的森林样地抽样方案比较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22(3):48-53.
|
[7] |
涂云燕, 张成程.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改进建议[J]. 山东林业科技, 2015, 45(1):113-116.
|
[8] |
卢佶. 基于市县联动的森林资源及生态状况动态变化研究[D]. 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 2014.
|
[9] |
刘华, 陈永富, 鞠洪波, 等. 美国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对我国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 2012, 25(6):64-68.
|
[10] |
刘绍娟.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关键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林业建设, 2017, 196(4):46-49.
|
[11] |
蔺焕忠, 邵殿坤, 李广玉.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改进方法初探[J]. 林业科技情报, 2012, 44(3):4-5.
|
[12] |
王博一, 刘兆刚, 颜俊峰, 等. 依据多种抽样技术对二类调查蓄积量精度控制及比较[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2, 50(2):23-28.
|
[13] |
陈礼德.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中国林业经济, 2017(6):46-47.
|
[14] |
王建明, 郎子岩. 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存在问题[J]. 林业勘查设计, 2014(1):8-10.
|
[15] |
陶吉兴, 张国江, 季碧勇. 森林资源一类清查与二类调查数据控制与融合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16, 36(6):8-14.
|
[16] |
黄平. 全国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为例[J]. 林业资源管理, 2013(2):6-9.
|
[17] |
闫宏伟, 黄国胜, 曾伟生, 等. 全国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考[J]. 林业资源管理, 2011(6):6-11.
|
[18] |
蒲洪. 森林资源监测有关问题的思考[J]. 农村实用技术, 2019, 208(3):111-112.
|
[19] |
李琦, 陶丹, 薛春燕. 上海市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的探索与实践[J]. 华东森林经理, 2018, 32(2):22-25.
|
[20] |
陶吉兴, 季碧勇, 张国江, 等. 浙江省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探索与设计[J]. 林业资源管理, 2016(3):28-34.
|
[21] |
曲延斌. 天山云杉林分蓄积量反演模型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农业大学, 2022.
|
[22] |
龙时胜. 湖南栎类天然林自稀疏规律与生长模型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3] |
高东启. 北京市蒙古栎、油松林分生长预估模型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
[24] |
徐衍武. 利用二类调查成果建立林分蓄积预估模型的研究[J]. 林业勘查设计, 2013, 167(3):61-62.
|
[25] |
阳帆. 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优化设计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