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诚,马建章,何龙.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50年——成就与展望[J].林业资源管理,2007,(2):1-6. [2]韩年勇.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201-207. [3]喻泓,肖曙光,杨晓晖,等.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6,25(9):1061-1067. [4]刘又堂.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基本矛盾[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6):57-59,64. [5]诸葛仁,Terry De Lacy.澳大利亚自然保护区系统与管理[J].世界环境,2001,(2):37-39. [6]Phillips A.IUCN保护区类型V——陆地/海洋景观保护区管理指南[M].刘成林,朱萍,译.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7]张倩,李文军.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借鉴:以加拿大国家公园改革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3):417-423. [8]澳大利亚环境、水、遗产和艺术部.CAPAD2004(保护地数据库)[EB/OL].(2008-4-8)[2008-4-25].http://www.environment.gov.au/parks/nrs/science/capad/2004/index.html. [9]李国强.澳大利亚湿地管理与保护体制[J].环境保护,2007(13):76-80. [10]黄芸玛.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我国西部旅游业的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17-20. [11]冯骁,陈悦,周文权,等.澳大利亚、新西兰开展绿色环球认证的成果[J].中国质量认证,2007(5):58-61. [12]李永乐,张雷,陈远生.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发展举措及其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3):35-38. [13]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环境认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1):66-69. [14]钟林生,郑群明,石强.中国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112-116. [15]步玉艳,李宏,刘长海.关于建立我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的思考[J].资源与产业,2007,9(2):84-86. [16]任瑛.南非、肯尼亚自然保护区管理考察及启示[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2):4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