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宪宇,测树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73-87. [2]胡宝刚,周红敏,李世伟,等.枣庄市黑杨直径结构的模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901-1290. [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2):860-861. [4]张春雨,赵秀海,夏富才. 长白山次生林树种空间分布及环境解释[J].林业科学,2008(8):860-861. [5]李俊,佘济云,胡焕香,等.昌化江流域天然林直径结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3):37-43. [6]姜磊,陆元昌,廖声熙,等.滇中高原云南松林分直径结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1):126-130. [7]许彦红,杨宇明,杜凡,等.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分直径结构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24(2):16-18. [8]胡焕香,佘济云,刘立武,等.海南阿陀岭4 种加勒比松林分直径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2):16-21. [9]龚直文,亢新刚,杨华,等.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直径结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1-6. [10]张建国,段爱国,童书振.林分直径结构模拟与预测研究概述[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6):787-795. [11]胡春霞,栾岚,佟凤琴.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13. [12]傅沛云,李冀云,曹伟,等. 长白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植物研究,1995(4):485-490. [13]周繇,徐克学.长白山区维管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J].林业科学,2007(2):52-63. [14]沈国舫.现代高效持续林业——中国林业发展道路的抉择[J].林业经济,1998(4):1-8. [15]李梦,仲崇淇,李元,等.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直径分布模型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2(1):5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