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黎.紫斑牡丹引种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2] 高岚,孟媛.紫斑牡丹引种栽培试验—生物学特性及物候其研究[J].北京园林,2011,2(98):43-48. [3] 朱献标,翟文婷,董秀勋,等.牡丹籽油化学成分及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4,39(1):88-91. [4] 成仿云,陈德忠.紫斑牡丹新品种德育及牡丹品种分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28):27-32. [5] 张金良,孙瑞生.紫斑牡丹生物学特性与繁殖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1990(2):14. [6] 袁军辉.紫斑牡丹及延安牡丹起源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7] 朱红军,徐卫忠,胡培进,等.铜陵牡丹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209-210. [8] 覃逸明,黄雨清,王千,等.几种化感物质对曲丹生长的影响[J].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120-129. [9] 徐明松.激素与低温处理对凤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0] 张子学,丁为群,时惟静,等.凤丹组织培养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1):18-21. [11] 赵雪梅,成仿云,唐立红,等.赤峰地区紫斑牡丹的引种与抭寒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3):84-90. [12] 成仿云,杜秀娟.低温与赤霉素处理对“凤丹”牡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8,35(4):553-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