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志伟,杨发相,吴吉龙,等.新疆沙漠空间分布格局与类型结构[J].干旱区研究,2014(4):763-770.
|
[2] |
朱秉启,于静洁,秦晓光,等.新疆地区沙漠形成与演化的古环境证据[J].地理学报,2013(5):661-679.
|
[3] |
戴全厚,刘国彬,卜崇峰,等.吉林省西部沙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2):101-102.
|
[4] |
聂华林,赵更吉,马德山.沙产业与西北不发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2):81-87.
|
[5] |
陶明,黄高宝.河西走廊沙产业效益评价初探[J].中国沙漠,2010,30(2):260-266.
|
[6] |
卜耀军,郭寒芳,尚爱军,等.榆林风沙区发展沙产业的优势、途径及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216-219.
|
[7] |
白生才,张龙生.民勤县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7,32(3):39-41.
|
[8] |
孙玉贤.甘肃省沙产业综合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24(4):80-86.
|
[9] |
刘明远.北方地区发展沙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04(11):7-9.
|
[10] |
苏杨.我国发展沙产业的技术经济约束[J].调研世界,2006⑴:6-8.
|
[11] |
朱德兰,王得祥.西北沙产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J].干早地区农业研究,2001,19(4):122-127.
|
[12] |
张凤臣,杨晓阳.青海柴达木盆地发展沙产业的前景分析[J].生态经济,2007(3):111-115.
|
[13] |
刘恕.步入实践的沙产业[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
[14] |
于卫平,孙向阳,马晖,等.宁夏防沙治沙及沙产业技术开发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S1):1-8.
|
[15] |
刘世增,李银科,吴春荣.沙产业理论在甘肃的实践与发展[J].中国沙漠,2011(6):1393-1397.
|
[16] |
岳文河,何丽红.西北荒漠化地区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科技广场,2011(8):29-34.
|
[17] |
周约,谢应忠.关于宁夏沙产业发展及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思考[J].农业科学研究,2011(4):60-65.
|
[18] |
徐占忱.基于地域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我国沙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管理,2011(7):25-30.
|
[19] |
贺访印,纪永福,杨自辉,等.荒漠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与沙产业发展技术体系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6):1528-1534.
|
[20] |
常兆丰.试论沙产业的基本属性及其发展条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32-34.
|
[21] |
郝树坤.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5-127.
|
[22]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
[23]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2014-02-27)[2014-04-25].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14-03/11/content_31748743.htm
|
[24] |
傅德印.因子分析统计检验体系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7(6):86-90.
|
[25] |
周晓宏,郭文静.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异同比较[J].科技和产业,2008(9):69-71.
|
[26] |
么枕生.用于数值分类的聚类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1994(2):1-12.
|
[27] |
刘峰,瞿俊.基于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9):85-87.
|
[28] |
王惠文,孟洁.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建模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4):500-504.
|
[29] |
林显宁.线性回归分析和检验在经济中的应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7-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