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乌拉,唐翠平,高辉,等.森林自然更新影响因子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4,32(8):102-105.
|
[2] |
李景文. 红松混交林生态与经营[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7:93-117.
|
[3] |
徐化成. 中国红松天然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
[4] |
马建章,鲁长虎.鸟兽与红松更新关系的研究评述[J].野生动物,1995 (1):7-10.
|
[5] |
刘双,金光泽.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种子雨的时空动态[J].生态学报,2008 ,28(11) :5731-5740.
|
[6] |
李昕,徐振邦,陶大立.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红松天然更新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17(6):1-7.
|
[7] |
刘庆洪. 小兴安岭红松种群天然更新的特点[J].林业科学,1987 ,23(3) :266-275.
|
[8] |
李俊清,祝宁.红松的种群结构与动态过程[J].生态学杂志,1990 ,9(4):6-10.
|
[9] |
王立海,孟春.小兴安岭带岭林区红松阔叶林景观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 ,16(12):2267-2270.
|
[10] |
吴晓莆,朱彪,赵淑清,等.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比较[J].生物多样性,2004,12(1):174-181.
|
[11] |
金光泽,杨桂燕,马建章,等.松果采摘对小兴安岭主要林型红松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0,5(11) :1845-1854.
|
[12] |
刘庆洪. 红松阔叶林中红松种子的分布及更新[J].植物生态学报: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 ,12(2):134-141.
|
[13] |
李景文,詹鸿振,刘传照.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更新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8 ,24(2):129-138.
|
[14] |
孙荣喜,张巍,倪柏春.阔叶林不同郁闭度下人工更新红松林状况分析[J].林业勘察设计,2013 ,42(1) :55-57.
|
[15] |
赵雪,刘妍妍,金光泽.地形对阔叶红松林幼苗更新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 ,24(11) :3035-3042.
|
[16] |
葛剑平,郭海燕,陈动.小兴安岭天然红松林种群结构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18(6):26-32.
|
[17] |
李俊清,祝宁.红松的种群结构与动态过程[J].生态学杂志,1990,3(4):6-20.
|
[18] |
王树力,葛剑平,徐继成,等.小兴安岭杨桦林下红松种群天然更新的格局与过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3 ,21(5):8-15.
|
[19] |
蒋子涵,金光泽.择伐对阔叶红松林主要组成树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 ,21(9) :2179-2186.
|
[20] |
包也,孟莹莹,周旺明,等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红松种群生态位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4 33(3) :5555-559.
|
[21] |
詹鸿振,徐贵林,刘传照.凉水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初报[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4,12(增刊) :8-21.
|
[22] |
李景文,刘庆良,陈运大.红松林皆伐迹地天然更新的研究[J].林业科学,1964,9(2):97-113.
|
[23] |
徐丽娜,金光泽.小兴安岭凉水典型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J].生物多样性, 2012, 20(4):470-481.
|
[24] |
邓守彦,刘万德,郭忠玲,等.不同恢复时期红松阔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J].林业科学研究,2009 ,22(4) :493-499.
|
[25] |
于晓梅,屈红军.抚育对不同坡向“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结构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 ,39(6):10-12.
|
[26] |
胡万良,谭学仁,孔祥文, 等.干扰对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及高等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 ,29(6):72-79.
|
[27] |
马建路,刘德君,庄丽文,等.天然红松林群落类型与立地因子相关性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22(5):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