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瑞祥.空气负离子疗法在疗养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2,11(2):5-7.
|
[2] |
唐吕君,赵明水,李静,等.天目山不同海拔柳杉群落特征与空气负离子效应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2):85-89.
|
[3] |
崔会平,张建国,徐文俊,等.竹群落空气负离子及空气质量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3,40(4):56-61.
|
[4] |
周德平,佟维华,温日红,等.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负氧离子观测及其空气质量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3):181-187.
|
[5] |
彭辉武,郑松发,刘玉玲,等.珠海淇奥岛红树林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特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5(5):64-67.
|
[6] |
徐昭晖.安徽省主要森林旅游区空气负离子资源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4.
|
[7] |
谢雪宇,胡希军,朱炫霓.寨场山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30(5):37-41.
|
[8] |
邵海荣,贺庆棠,阎海平,等.北京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3):35-39.
|
[9] |
吴楚材,郑群明,钟林生.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水平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1,37(5):75-81.
|
[10] |
高铭聪,蒋文伟,金竹秀,等.西径山森林公园夏季空气负离子日变化[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4):667-673.
|
[11] |
王晓磊,李传荣,许景伟,等.济南市南部山区不同模式庭院林空气负离子浓度[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2):373-378.
|
[12] |
江立行.三叠井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的时空分布特征[J].福建林业科技,2012,39(4):41-45.
|
[13] |
李培学,戴慧堂,杨怀.鸡公山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1):79-84.
|
[14] |
郑文俊,王金叶,李海铭.森林游憩区不同植被类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2):98-100.
|
[15] |
崔晶,薛兴燕,胡秀丽,等.河南黄淮海平原农田防护林空气负离子变化规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1):30-35.
|
[16] |
周斌,余树全,张超,等.不同树种林分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2):200-206.
|
[17] |
章志攀,俞益武,张明如,等.天目山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4):481-485.
|
[18] |
姚成胜.岳麓山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
[19] |
唐春燕,蔡哲,肖安,等.井冈山空气负离子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95-496.
|
[20] |
王志香,周光益,林明献.吊罗山热带林4种主要林木的凋落叶分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77-6779.
|
[21] |
李佳灵,林育成,王旭,等.海南吊罗山不同海拔高度热带雨林种间连结性对比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3):584-590.
|
[22] |
邱治军,邱坚锐,周光益,等.海南吊罗山与尖峰岭热带林区气象要素对比研究[J].生态科学,2004,23(4):338-341.
|
[23] |
刘旭林.通过强调地理现象的特殊性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以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0):156-157.
|
[24] |
王博轶,冯玉龙.生长环境光强对两种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25(1):23-29.
|
[25] |
宋清海,张一平,郑征,等.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6):961-966.
|
[26] |
周斌,余树全,张超,等.不同树种林分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2):200-206.
|
[27] |
王薇,余庄,郑非艺.不同环境场所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25(2):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