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14年)[EB/OL]. [2017-12-01]. http://www.mep.gov.cn/hjzl/sthj/201605/P020160526315991107998.pdf
|
[2]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EB/OL]. (2015-08-12)[2017-12-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12/content_10078.htm
|
[3] |
卢琦, 李新荣, 肖洪浪, 等. 荒漠生态系统观测方法[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
[4] |
张严俊,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夏军. 中亚地区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以土库曼斯坦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13,36(4):724-730.
|
[5] |
NEON科学、技术与教育咨询委员会. 美国国家生态观测站网络科学发展战略(2011年)——实现大陆尺度的生态预测[EB/OL]. 中国生态学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秘书处译. [2017-12-01]. http://www.neonscience.org/sites/default/files/basic-page-files/NEON_Strategy_2011_Chinese_Translation.pdf.
|
[6] |
谷雨, 周建秀, 管培云. 沙尘暴天气监测网及预报预警系统的构建[C]// PM2.5监测及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12.
|
[7] |
徐永明, 昝成功, 白永泉.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内蒙古生态监测分站介绍[J]. 北方环境, 2010,22(6):14-17.
|
[8] |
曹燕丽, 崔向慧, 卢琦, 等.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方法与指标体系探讨[J]. 中国沙漠, 2006,26(4):617-624.
|
[9]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规范[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
[10]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 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规范[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
[11]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 陆地生态系统水环境观测规范[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
[12] |
于贵瑞, 孙晓敏. 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原理与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13] |
李爱霞, 曹占江, 谭会娟. 沙坡头站荒漠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发展[J]. 中国沙漠, 2014,34(2):617-624.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13.00357
|
[14] |
王海芹, 高世楫.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取向[J]. 改革, 2017(5):15-34.
|
[15] |
先文娟. 新形势下健全荒漠化监测体系的几点思考[J]. 林业勘查设计, 2015(3):94-95.
|
[16] |
沈公铭, 黄瑛, 穆希岩, 等. 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6(5):13-18.
|
[17] |
李亚云, 杨秀春, 朱晓华, 等. 遥感技术在中国土地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28(1):55-62.
doi: 10.11820/dlkxjz.2009.01.008
|
[18] |
傅伯杰, 刘宇. 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研究计划及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33(7):893-902.
doi: 10.11820/dlkxjz.2014.07.004
|
[19] |
周华荣. 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刍议[J]. 干旱环境监测, 2000,14(2):88-91.
|
[20] |
张阳武, 陈学军, 吴琼. 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初步构想[J]. 林业资源管理, 2000(2):39-42.
|
[21] |
王金南, 秦昌波, 苏洁琼, 等. 独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制改革方案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16(1):3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