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舒立福, 田晓瑞, 李骞, 等. 雷击火形成及预防扑救对策[J]. 火灾科学, 1999(3):31-37.
|
[2] |
白夜, 齐方忠, 王博, 等. 森林火灾“爆燃”成因及应对策略[J]. 消防界:电子版, 2019,5(9):56-59.
|
[3] |
张骞, 胡先锋, 杨传凤, 等. 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灾规律及概率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42(5):149-153.
|
[4] |
于乃顺. 森林雷击火灾成因与现场勘查[J]. 森林公安, 2007(4):9-10.
|
[5] |
王立夫, 孙家宝, 冯乃祥. 雷击火调查与鉴定规范的制定[J]. 森林防火, 2012(2):16-17.
|
[6] |
杜野. 雷击木的特征研究[J]. 森林防火, 2018(1):32-35.
|
[7] |
王会福, 龚立群. 秦岭林区雷击火的发生和预防[J]. 陕西林业科技, 2013(5):69-70.
|
[8] |
李迪飞, 毕武, 张明远, 等. 雷击火物理机制和监测、防御研究综述[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9,37(10):7-11.
|
[9] |
林其钊, 朱霁平, 王清安. 雷击引起森林火灾的研究[J]. 火灾科学, 1999(1):17-23.
|
[10] |
孙丹, 姚树人, 韩焕金, 等. 雷击火形成分布和监测研究综述[J]. 森林防火, 2006(2):11-14.
|
[11] |
田晓瑞, 舒立福, 赵凤君, 等. 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条件分析[J]. 林业科学, 2012,48(7):98-103.
doi: 10.11707/j.1001-7488.20120716
|
[12] |
乌秋力, 赵可新, 张文波, 等. 大兴安岭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内蒙古气象, 2007(5):9-10.
|
[13] |
孙喜民, 王林凤, 栗艳杰, 等. 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成因及预防对策[J]. 价值工程, 2010,29(1):43-44.
|
[14] |
李克建. 析森林火灾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川西地区为视角[J]. 科技创新导报, 2016,13(12):99-101.
|
[15] |
张吉利, 邸雪颖. 地下火及阴燃研究进展[J]. 温带林业研究, 2018,1(3):19-22.
|
[16] |
白夜, 王博, 田凤喜. 森林大火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办?[J]. 绿化与生活, 2017(12):17-18.
|
[17] |
郭志强. 林火扑救中易伤亡环节及应急对策[J]. 内蒙古林业, 2015(5):16-17.
|
[18] |
白夜. 从森林火灾典型伤亡案例研究实用避险措施[J]. 林业科技通讯, 2015(6):46-48.
|
[19] |
张卫星, 王志德, 杨明. 大兴安岭地区雷击林火防御思路[C]// 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中国气象学会雷电防护委员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第六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论文摘编.北京:中国气象学会, 2007.
|
[20] |
胡明臣, 高昌海, 王淑妨. 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预报方法[J]. 林业科技, 1993(6):35-36.
|
[21] |
郑宏. 大兴安岭林区应用“外移式防雷保护技术”预防森林火灾的设想[J]. 森林防火, 2017(2):37-39.
|
[22] |
李迪飞, 彭伊光, 毕武, 等. 雷击火天气云况监测技术研究[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1,39(11):19-21.
|
[23] |
徐雪, 李会东. 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分析与防治[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5):44.
|
[24] |
史洋. 河北丰宁地区雷击森林火灾防护研究[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8):248.
|
[25] |
李迪飞, 毕武, 宋欣, 等. 多雷林区“闪电拦截”防火技术研究[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0,38(9):26-27.
|
[26] |
刘先中. 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的危害及预防[J]. 森林防火, 1989(1):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