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EB/OL].(2018-03-14)[2022-03-20].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8-03/14/content_5273856.htm.
|
[2]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
[3] |
徐中春, 谢永生, 王恒俊. 中国土地资源评价研究新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3):379-383.
|
[4] |
王港鹏, 黄薇, 彭尽晖.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 绿色科技, 2021, 23(20):31-33.
|
[5] |
罗明灿, 马焕成. 森林资源评价研究概述[J].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6, 16(2):115-120.
|
[6] |
李浩. 森林资源评价综述[J]. 山东林业科技, 2009(3):165-167.
|
[7] |
李朝洪. 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2):73-76.
|
[8] |
仇亚琴. 水资源综合评价及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D].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6:6-7.
|
[9] |
程实. 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7-12.
|
[10] |
张子赫, 马建武, 侯禹升.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进展[J]. 现代园艺, 2022(1):35-42.
|
[11] |
白跃华, 魏绍成. 草地资源评价方法与综合评价程序[J]. 中国草地, 2001, 23(2):62-66.
|
[12] |
李鹤鸣. 城市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与发展评价--以武汉市为例[J]. 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2, 8(4):261-264.
|
[13] |
吴登茹.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 1991, 11(4):370-379.
|
[14] |
李臻谛, 罗郧. 面向生态文明的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体系[J]. 地质通报, 2011, 30(10):1614-1618.
|
[15] |
汪秉仁. 国土规划中自然资源综合评价问题初论--以河南省焦作经济区国土规划为例[J]. 自然资源研究, 1985(2):3-6.
|
[16] |
黄静, 董锁成.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1994, 14(4):324-331.
|
[17] |
傅桦, 毕维铭, 王一峋. 北京山区自然资源综合评价[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6, 17(4):104-109.
|
[18] |
张复明. 省(区)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1998, 14(5):227-229.
|
[19] |
张理华, 朱诚. 安徽省自然资源综合评价[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4):1-3.
|
[20] |
白晓燕. 新巴尔虎右旗自然资源综合评价[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8(4):187-188.
|
[21] |
于跃辉. 大兴安岭小白山自然资源评价[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3):123-124.
|
[22] |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的函[EB/OL].(2020-01-19)[2022-03-20]. http://gi.mnr.gov.cn/202001/t20200121_2498502.html.
|
[23] |
关于印发《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的通知[EB/OL].(2016-12-12)[2022-03-20]. https://www.ndrc.gov.cn/fggz/hjyzy/stwmjs/201612/t20161222_1161174.html?code=&state=123.
|
[24] |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12部委下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EB/OL].(2016-09-28)[2022-03-20]. https://www.ndrc.gov.cn/fzggw/jgsj/ghs/sjdt/201609/t20160928_1170045.html?code=&state=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