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胜涛, 牛香, 王兵, 等. 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J]. 生态学报, 2018, 38(16):5759-5770.
|
[2] |
赵玉涛.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0(7):81-83.
|
[3] |
苏冰倩, 王茵茵, 上官周平. 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4):59-65.
|
[4] |
焦梦妍, 从怀军, 姚静, 杜好田. 自然恢复序列梯度上退耕地土壤容重变化及其蓄水性能效应[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32(5):128-133.
|
[5] |
刘海威, 张少康, 焦峰.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群落特征及其土壤水分养分效应[J]. 草业学报, 2016, 25(10):31-39.
|
[6] |
王佳, 田青, 王理德, 等. 青土湖不同年限退耕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21, 41(11):1900-1911.
|
[7] |
刘若莎, 王冬梅, 杨海龙, 等. 青海黄土高寒区植被生态功能评价及优化措施[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1, 19(1):97-105.
|
[8] |
尚雪, 何钊全, 张铜会. 退耕还林(草)过程中陕北地区NDVI时空变异及其驱动因子的地理探测[J]. 生态科学, 2022, 41(1):66-76.
|
[9] |
孟好军, 张宏斌, 徐柏林, 等. 祁连山区造林地封育效果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33(12):22-26.
|
[10] |
董彦丽, 李泽霞, 高金芳, 等. 祁连山浅山区退耕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 2020, 40(4):60-66.
|
[11] |
孙艳红, 张洪江, 程金花, 等. 缙云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J].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2):106-109.
|
[12] |
马俊梅, 满多清, 李得禄, 等. 干旱荒漠区退耕地植被演替及土壤水分变化[J]. 中国沙漠, 2018, 38(4):800-807.
|
[13] |
焦梦妍, 从怀军, 姚静, 等. 自然恢复序列梯度上退耕地土壤容重变化及其蓄水性能效应[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32(5):128-133.
|
[14] |
刘霞, 张光灿, 李雪蕾, 等. 小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同森林植被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6):1-5.
|
[15] |
祝景彬, 贺慧丹, 李红琴, 等. 高寒草甸草地土壤贮水量对牧压梯度的响应[J]. 中国草地学报, 2018, 40(4):88-94.
|
[16] |
贺慧丹, 祝景彬, 未亚西, 等. 高寒草甸土壤贮水量对封育措施的响应[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 25(3):210-216.
|
[17] |
胡小燕, 段爱国, 张建国, 等.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成熟林密度对土壤养分效应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3):15-23.
|
[18] |
焦峰, 温仲明, 焦菊英, 等. 黄丘区退耕地植被与土壤水分养分的互动效应[J]. 草业学报, 2006, 15(2):79-84.
|
[19] |
柴春山, 王子婷, 张洋东, 等. 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J]. 林业资源管理, 2021(4):114-120.
|
[20] |
刘瑞瑶, 许丽, 丰菲, 刘莹, 张新蕾. 2000-2018年乌海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J]. 水土保持究, 2022, 29(2):265-273.
|
[21] |
范建忠, 李登科, 周辉. 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31(4):207-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