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曾伟生. 我国3种针叶林的材积源生物量模型研建[J].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4):49-57.
|
[2] |
Richards K R, Stokes C. A review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cost studies:A dozen years of research[J]. Climatic Change, 2004, 63(1/2):1-48.
doi: 10.1023/B:CLIM.0000018503.10080.89
|
[3] |
姜霞, 黄祖辉.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6(11):57-67.
|
[4] |
黄道年. 广西杉木立(林)木材积表的编制[J]. 林业科学, 1957(1):43-53.
|
[5] |
LY/T 1237—1999,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S].
|
[6] |
付尧, 孙玉军. 植物有机碳测定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13, 26(1):24-30.
|
[7] |
张伟, 岑巨延, 秦旭东, 等. 广西杉木胸径和树高二元立木材积模型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 2020, 49(3):397-402.
|
[8] |
张浩军, 刘华星, 王懿祥. 森林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的比较选择[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1997, 16(3):58-60.
|
[9] |
冯仲科, 刘永霞. 森林生物量测定精度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7(S2):108-111.
|
[10] |
周树荣, 谭忠良. 融水杉木生长规律的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 1995, 24(3):107-112.
|
[11] |
梁宏温, 黄恒川, 黄承标, 等. 不同树龄秃杉与杉木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比较[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 25(2):137-142.
|
[12] |
韦如萍, 胡德活, 郑会全, 等. 杉木优树生长性状和材质性状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33(2):28-33.
|
[13] |
张振, 金国庆, 周志春, 等. 马尾松广东种源与湖北种源的人工林生物量分配差异[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 36(2):271-278.
|
[14] |
白文玉, 冯茂松, 铁烈华, 等. 不同无性系四川桤木嫁接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5(2):87-95.
|
[15] |
李亚麒, 孙继伟, 李江飞, 等. 云南松不同家系苗木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8):18-28.
|
[16] |
秦武明, 邱炳发, 覃静, 等. 山白兰人工林生物量及生长规律[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1, 31(2):110-114.
|
[17] |
杨传桃. 不同年龄杉木林分结构与生长过程[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
|
[18] |
邱凤英, 肖复明, 伍艳芳, 等. 中幼龄闽楠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特征研究[J]. 湖北林业科技, 2019, 48(3):12-15.
|
[19] |
廖睿燕, 吴小琪, 靳程, 等. 林冠环境对润楠幼苗构型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6):2061-2069.
doi: 10.13287/j.1001-9332.202106.004
|
[20] |
温远光, 梁宏温, 蒋海平. 广西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分配规律的研究[J].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4(1):55-64.
|
[21] |
蔡会德, 农胜奇, 张伟, 等. 广西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的研建[J]. 林业资源管理, 2014(4):58-61.
|
[22] |
左舒翟, 任引, 王效科, 等. 中国杉木林生物量估算参数及其影响因素[J]. 林业科学, 2014, 50(11):1-12.
|
[23] |
徐胜林, 何潇, 曹磊, 等. 广东省3个乡土树种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影响因子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 41(6):44-54.
|
[24] |
李效文, 唐荣强, 王金旺, 等. 温州40年生降香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21, 41(6):59-63.
|
[25] |
黄寿先, 周传明, 朱栗琼, 等. 杉木半同胞家系生长和材性遗传变异研究[J]. 广西植物, 2004, 24(6):535-539.
|
[26] |
程琳, 覃晓颖, 黄开勇, 等. 杉木不同种质和林龄的木材管胞形态变异规律[J]. 广西林业科学, 2017, 46(1):47-52.
|
[27] |
刘一星, 吴玉章, 李坚. 火炬松木材材性变异规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9, 27(5):29-34.
|
[28] |
林雯, 李聪颖, 周平. 广州城市森林六种典型林分碳积累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6):74-80.
|
[29] |
胡海清, 罗碧珍, 魏书精, 等. 大兴安岭5种典型林型森林生物碳储量[J]. 生态学报, 2015, 35(17):5745-5760.
|
[30] |
郑帷婕, 包维楷, 辜彬, 等. 陆生高等植物碳含量及其特点[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3):307-313.
|
[31] |
郭明辉, 刘祎. 木材固碳量与含碳率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14, 27(5):50-54.
|
[32] |
田大伦, 方晰.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24(2):1-5.
|
[33] |
方精云, 陈安平, 赵淑清, 等.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Science,2001,291:2320-2322)的若干说明[J].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243-249.
|
[34] |
赵嘉诚, 李海奎. 杉木单木和林分水平地下生物量模型的构建[J]. 林业科学, 2018, 54(2):81-89.
|
[35] |
王效科, 冯宗炜, 欧阳志云.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J]. 应用生态学学报, 2001, 12(1):1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