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宁, 王琦, 郭卫华, 等. 昆嵛山典型植物群落生态学特性[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2):151-158.
|
[2] |
张锦春, 王继和, 赵明, 等. 库姆塔格沙漠南缘荒漠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3):375-382.
doi: 10.17521/cjpe.2006.0051
|
[3] |
彭逸生, 郑明轩, 莫罗坚, 等. 珠海市陆生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的生态位[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4):483-488.
|
[4] |
张德魁, 王继和, 马全林, 等. 古浪县北部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4):471-475.
|
[5] |
胡玉佳. 海南岛龙脑香森林的群落特征及其类型[J]. 生态科学, 1983(2):16-24.
|
[6] |
许涵, 王旭, 孙冰, 等.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22:33-35.
|
[7] |
陈彧, 方燕山, 方发之, 等. 海南霸王岭坡垒分布格局初步研究[J]. 热带林业, 2016, 44(3):40-42.
|
[8] |
张丽, 杨小波, 农寿千, 等. 两种不同保护模式下坡垒种群发育特征[J]. 生态学报, 2019, 39(10):3740-3748.
|
[9] |
罗文, 许涵, 李艳朋, 等.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坡垒的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2):169-177.
|
[10] |
符明期, 方燕山, 桂慧颖, 等. 海南黎母山坡垒种群结构及伴生群落特征研究[J]. 热带林业, 2019, 47(3):9-13.
|
[11] |
颜文博, 莫燕妮, 曾治高, 等. 海南尖峰岭中华穿山甲的分布与保护现状[J]. 生物多样性, 2022, 30(6):84-91.
|
[12] |
曾庆波, 李意德, 陈步峰, 等著.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14-16.
|
[13] |
李意德.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结构特征[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7, 5(1):18-26.
|
[14] |
李意德, 许涵, 骆土寿, 等.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海南尖峰站[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1-6.
|
[15] |
吴鑫磊, 龙婷, 徐超, 等. 东北红豆杉不同生境群落种间关联性[J]. 植物科学学报, 2022, 40(1):31-38.
|
[16] |
肖丽芳, 罗敏贤, 陈绪辉, 等. 福建极小种群植物白果蒲桃生境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2, 50(5):6-31.
|
[17] |
于顺利, 马克平, 徐存宝, 等. 环境梯度下蒙古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J]. 生态学报, 2004, 24(12):2932-2939.
|
[18] |
梁英明, 王德荣, 蒋勇, 等. 亚高山3种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J]. 四川林业科技, 2009, 30(4):23-27.
|
[19] |
罗文, 钟育飞, 薛少亮, 等. 尖峰岭不同群落的卵叶桂与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21(5):160-167.
|
[20] |
雷利平, 王孝安, 郭华, 等. 子午岭地区辽东栎和油松林建群种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7):1446-1453.
|
[21] |
Levins R. 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Some theovetical explorations[M].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
[22] |
陈昌笃.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7:63-67.
|
[23] |
黄世能, 张宏达, 王伯荪. 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地理成分研究[J]. 广西植物, 2000, 20(2):97-106.
|
[24] |
马克平, 黄建辉, 于顺利, 等.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Ⅱ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J]. 生态学报, 1995, 15(3):268-277.
|
[25] |
彭少麟.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98-99.
|
[26] |
宋永昌. 植被生态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5-51.
|
[27] |
Canham C D, Marks P L. The response of wood plants to disturbance patterns of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pickett S T A,White P.The ecology of natural disturbance and patch dynamic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5:197-216.
|
[28] |
Collins S L, Glenn S M, Gibson D J. Experiment analysis of 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and initial floristic composition:Decoupling cause and effect[J]. Ecology, 1995, 76(2):48-492.
|
[29] |
彭少麟, 王伯荪. 鼎湖山森林群落分析I.物种多样性[J]. 生态科学, 1983(1):11-17.
|
[30] |
许涵, 李意德, 骆土寿, 等.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不同更新林的群落特征[J]. 林业科学, 2009. 45(1):14-20.
|
[31] |
杨旭.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白豆杉种群生态学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5:38-40.
|
[32] |
Putman R J, Wratten S D. 生态学原理[M]. 王昱生,译.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33-164.
|
[33] |
谭芮, 李伟, 杨宇明, 等. 不同干扰条件下纳帕海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J]. 湖泊科学, 2013, 25(5):681-687.
|
[34] |
臧润国, 杨彦承, 蒋有绪.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结构及树种多样性特征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270-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