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俞白楠.人工林经营与森林可持续发展[J].福建林业科技,2000(4):24-27. [2]俞新妥.关于福建省树种结构调整问题的几点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2(2):1-3. [3]包维楷,陈庆恒.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其特点[J].生态学杂志 1999,18(2):36-42. [4]李建民.福建省人工针叶纯林的地力衰退与持续发展的对策[J].浙江林学报,1995,12(3):286-292. [5]秦建华,姜志林.培育优质阔叶材混交林与森林可持续经营[J].世界林业研究, 1999,12(4):6-11. [6]胡馨芸.短轮伐期林业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J].世界林业动态, 1999 (17)22-25. [7]余雪标,徐大平,龙腾,莫晓勇.连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结构的研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1999,5(2):10-17. [8]方奇.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其杉木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1987,24(4):289-391. [9]盛炜彤.我国人工林的地力衰退及防治对策[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5-19. [10]马祥庆,黄宝龙.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综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21(2):77-81. [11]叶绍明,张丽君.广西森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2000,25(1):37-40. [12]黎云昆.论我国珍贵用材树种资源的培育[J].绿色中国,2005(8):24-28;(9):7-10. [13]庄作峰.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木材相关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3):53-58. [14]郑镜明,王洪峰.论我国南方发展珍优阔叶树大径材人工林[J].热带林业,2002,30(2):25-29. [15]梁振双,李玉江.对阔叶树价值的再认识[J].林业勘查设计,2004(2):31-31. [16]裘珍飞,曾炳山,刘英.柚木组培苗移植技术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1,17(4):1-5. [17]樊国盛,邓莉兰.西南桦组织培养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0,20(3):147-151. [18]冯宗炜,陈楚莹,张家武,等.一种高生产力和生态协调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12(3):165-180. [19]翁轰.鼎湖山森林凋落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3,17(4):299-304. [20]刘文耀,荆桂芬,和爱军.滇中常绿阔叶林及云南松林凋落物和死地被物中的养分动态[J].植物学报,1990,32(8):637-646. [21]陆元昌.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9-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