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褚胜利,李登武,李景侠.陕西府谷自然保护区杜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16(4):34-37. [2] 于传宗,幕宗杰,特日格勒.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方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5):40-41. [3] 兰国玉,雷瑞德.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概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2):17-21. [4] 田世广,张金屯,张钦弟,等.庞泉沟地区山地杨桦林优势种种群格局与动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2):175-180. [5] 臧润国,杨彦承,蒋有绪.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结构及树种多样性特征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3):270-275. [6] 岳永杰,余新晓,张振明,等.北京山区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种群分布格局研究—以雾灵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6):192-196. [7] 白雪娇,李步杭,张健,等.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灌木物种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1899-1906. [8] 郑均宝.河北的杜松林[J].河北林学院学报,1987,2(1):95-98. [9] 赵利清,杨劼.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杜松疏林特征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3):0595-0601. [10] 李振勇.冀北地区杜松的栽培与管理[J].河北林业科技,2011(2):97. [11] 张红蕾,吕晓波,杜敏.呼盟岭西高寒地区杜松栽培技术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9(增刊):15-17. [12] 王晓荣,朱序弼.杜松的繁殖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2,16(4):58. [13] 张少贞,朱格麟,郭守军,等.杜松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资源利用研究[J].植物研究,1996,16(3):363-367. [14] 褚胜利,李登武,李景侠.陕西府谷杜松自然保护区杜松群落特征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2):165-170. [15] 李钢铁,王永胜,余新晓,等.浑善达克沙地不同密度榆树种群空间格局[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3):141-145. [16] 刘建泉,李成龙,杨建红,等.青海云杉群落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多样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8):216-218,221. [17] 徐文铎,郑元润.沙地云杉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3,4(2):126-130. [18] 郭忠玲,马元丹,郑金萍,等.长白山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013-2018. [19] 郑元润.不同方法在沙地云杉种群分布格局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7,21(5):480-484. [20] 刘淑菊,郝清玉.石梅湾青皮林群落结构及天然更新特征[J].林业资源管理,2011(2):54-59. [21] 徐永福,曹福祥,喻勋林,等.湖南南岭地区毛栲群落结构及空间格局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0(4):22-26. [22] 孙敏,张宏义,孙成林,等.杜松根系观察及切根试验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0(增刊):107-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