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世绩,陈炳浩,李护群.胡杨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2] 刘钟龄,朱宗元,郝敦元.黑河流域地域系统的下游绿洲带资源——环境安全[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86-293. [3] 王根绪,程国栋.近50年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J].中国沙漠,1998,18(3):233-238.[4] 张武文,史生胜.额济纳绿洲地下水动态与植被退化关系的研究[J].冰川冻土,2002,24(4):421-425. [5] 康向阳.甘肃胡杨恢复发展的限制因子及对策[J].中国沙漠,1997,17(01):53-57. [6] 赵文智,常学礼,何志斌,等.额济纳荒漠绿洲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J].地球科学,2006,36(6):559-566. [7]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干旱区受水资源胁迫的下游绿洲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以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5):564-568. [8] 张玉波,李景文,张昊,等.额济纳胡杨有性繁殖失败因素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8):467-472. [9] 薛忠歧,龚斌,万力,等.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地学前缘,2006,13(1):48-51. [10] 金晓媚,胡光成,李文梅.中国西北地区额济纳绿洲植被盖度与黑河流量的滞后效应研究[J].地学前缘,2008,15(4):198-203. [11] 赵文智,常学礼,李秋艳.人工调水对额济纳胡杨荒漠河岸林繁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25(8):1987-1993. [12] 张玉波,李景文,张昊,等.胡杨种子散布的时空分布格局[J].生态学报,2005,25(8):1994-2000. [13] 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4] 王利兵,余伟莅,杨文斌,等.额济纳河岸胡杨林天然植被的数量分类与排序[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4):45-48. [15] 张元明,陈亚宁,张小雷.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环境解释[J].地理学报,2004,59(6):903-910. [16] 孙雪新,李毅,康向阳.酒泉胡杨林的数量分类和排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4,8(4):61-67. [17] 潘晓玲,张远东,初雨,等.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群落的多元分析与环境解释[J].西北植物学报,2001,21(2):247-251. [18] 高润宏,董智,张昊,等.额济纳绿洲胡杨林更新及群落生物多样性动态[J].生态学报,2005,25(5):1019-1025. [19] 乌日根夫,战士宏,程继全,等.额济纳旗天然胡杨林生物学、生态学抗旱机理与繁殖机理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3,26(4):1-5. [20] 曹德昌,李景文,陈维强,等.额济纳绿洲不同林隙胡杨根孽的发生特征[J].生态学报,2009,29(4):1954-1961. [21] 赵哈林,苏永中,周瑞莲.我国北方沙区退化植被的恢复机理[J].中国沙漠,2006,26(3):323-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