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民生,赵京岚,刘杰,等.人工林林下植被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2):321-325. [2] 杨再鸿,杨小波,李跃烈,等.海南岛桉树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生物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5):25-27. [3] 于景金,谷建才,李校,等.塞罕坝落叶松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5):90-94. [4] 刘新平.21世纪前期长江流域粮食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92-95. [5] 蔡文春,杨德刚.新疆耕地和粮食灰色关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1):54-58. [6] 黄伟建,黄贯虹,江天久.大鹏湾叶绿素与生态因子灰关联分析[J].海洋学报,2000,22(1):136-140. [7] 唐艳龙,温小遂,许永青,等.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环境因子与萧氏松茎象危害程度的关系[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3):356-359,388. [8] 朱广庆.生物多样性公约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J].世界环境,1999(3):29-30. [9] 冯伟,张万军,冯学赞.农牧交错区地形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209-211. [10] 杨玉海,陈亚宁,李卫红.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特性及其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2008,28(2):602-611. [11] 林平,刘勇,李国雷,等.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6,22(8):158-161. [12] 周会萍,牛德奎,张继红,等.湿地松人工林群落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1):78-83. [13] 牛德奎,郭晓敏.红壤侵蚀区植被重建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1998,5(2):90-94. [14] 温远光,元昌安,李信贤.大明山中山植被恢复过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1998,22(1):33-40. [15] 秦新生,刘苑秋,邢福武.低丘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初探索[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3):223-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