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鹤,贾纯荣,朱坦,等.生态影响评价中生境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 50-53. [2] 祝宁.生境及其多样性的测定[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2(1):134-141. [3] 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8-21. [4] 林振山.生境变化对集合种群系统生态效应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23(3):481-485. [5] 李霖,李伟.生境片断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0.16(4):32-34. [6] 李静,叶万辉,葛学军.生境片断化对植物的遗传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 193-199. [7] 陈小勇.生境片断化对植物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及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J].生态学报,2000,20(5): 884-892. [8] 彭闪江,黄忠良,徐国良,等.生境异质性对鼎湖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3,23(5): 391-398. [9] 王立明,杜纪山.岷山区域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生境关系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04,25(3): 22-26. [10] 杨明德.论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0,2(1):21-29. [11] 李阳兵,姜丽,白晓永.亚热带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退化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3):395-399. [12] 兰安军,张百平,熊康宁,等.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6):733-741. [13] 王德炉,喻理飞.喀斯特环境生态脆弱性数量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6): 23-26. [14] 朱守谦.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研究(Ⅲ)[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38-48. [15] 朱守谦.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Ⅱ)[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3:52-62. [16] 杨瑞,喻理飞,安明态。喀斯特区小生境特征现状分析——以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6):168-169. [17]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等.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2000,36(6):12-19. [18] 钟章成.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学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53-266. [19] 姚长宏,蒋忠诚,袁道先.西南岩溶地区植被喀斯特效应[J].地球学报,2001,22(2):159-164. [20] 赵中秋,后立胜,蔡运龙.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过程与机理探讨[J].地学前缘,2006,13(3):185-188. [21] 苏维词,杨华,李晴,等.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J].土壤通报,2006,37(3):447-451. [22]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喀斯特石漠化内在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3):266-271. [23] 龙健,江新荣,邓启琼,等.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05,42(3):419-427. [24] 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2003,23(6):657-666. [25] 白占国,万国江.贵州碳酸盐岩区域的侵蚀速率及环境效应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