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遵平,谢泽氡.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综述[J].四川林勘设计,2006(1):1-6. [2] 贺庆棠,陆佩玲.中国岩溶山地石漠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1):117-120. [3] 韦茂繁.广西石漠化及其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2):42-47. [4] 李品荣,常恩福,陈强,等. 滇东南岩溶地区石质山封山育林效果初探[J].云南林业科技,2001,97(4):13-17. [5] 李阳兵,王世杰,容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及生态恢复研究展望[J].生态学杂志,2004,23(6):84-88. [6] 袁春,周常萍,童立强,等.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现代地质,2003,17(2):181-185. [7] 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2003,23(6):657-666. [8] 唐秀玲,何新华,彭宏祥. 广西石山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3):154-156. [9] 苏维词.贵州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3):64-69. [10] 祝小科,朱守谦.喀斯特石质山地封山育林效果分析[J].林业科技,2001,26(6):1-4. [11] 王方芳,傅松玲.石灰岩山地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16):110-111. [12] 唐兰芳.石灰岩地区生态公益林营造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2005,21(1):56-59. [13] 敖惠修,何道泉.粤北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树种及造林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1994(1):16-19. [14] 付兆雯.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J].中国林业,2008(5):55. [15] 王永安.封山育林的生态经济作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3):19-24. [16] 何艺玲,傅懋毅.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研究现状[J].林业科学研究,2002,15(6):727-733. [17] 吕仕洪,陆树华,欧祖兰,等.桂西南石漠化山地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及植被恢复对策[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16(1):6-11. [18] 黄忠良,孔国辉,魏平,等.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初步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6,4(4):42-49. [19] 李博,陈家宽,A R 沃金森.植物竞争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1998,15(4):18-29. [20] 沈有信,江洁,陈胜国,等. 滇东南岩溶山地退化植被土壤种子库的储量与组成[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1):101-106. [21] 龙翠玲.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土壤种子库研究[G]//朱守谦. 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Ⅲ).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265-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