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军. 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J]. 中华环境, 2016(Z1):37-39.
|
[2] |
李垣, 姜雪.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生命共同体”[J]. 攀登, 2021, 40(1):8-14.
|
[3] |
向椰. 森林经营管理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的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21(20):125-126.
|
[4] |
Brown S L, Schroeder P, Kern J 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iomass in forests of the eastern USA[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99, 123:81-90.
doi: 10.1016/S0378-1127(99)00017-1
|
[5] |
张滨, 张丽娜, 刘秀萍, 等. 河北省北部森林植被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7(7):392-402.
|
[6] |
贾彦龙, 许中旗, 纪晓林, 等. 燕山北部山地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生物碳贮量[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24(3):1241-1250.
|
[7] |
毕君, 王超, 李联地, 等. 基于IPCC的河北省2005年森林碳储量[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9(12):36-38.
|
[8] |
国家林业局. 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09—2013年)[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4.
|
[9]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2018年)[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9.
|
[10] |
《河北省国土绿化规划(2018—2035年)》[EB/OL].(2019-05-14)[2021-12-20]. http://hebei.hebnews.cn/2019-05/14/content_7401099.htm .
|
[11] |
李海奎, 赵鹏祥, 雷渊才, 等.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乔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的比较[J]. 林业科学, 2012, 48(5):44-52.
|
[12] |
LY/T 2988—2018,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S].
|
[13] |
DB11/T 1214—2015,平原地区造林项目碳汇核算技术规程[S].
|
[14] |
赵忠宝, 耿世刚, 何鑫, 等.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2005—2050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 22(3):264-268.
|
[15] |
范春楠, 韩士杰, 郭忠玲, 等. 吉林省森林植被固碳现状与速率[J].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4):341-353.
doi: 10.17521/cjpe.2015.0192
|
[16] |
GB/T 38590—2020,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S].
|
[17] |
GB/T 18337.1—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S].
|
[18] |
刘国华, 傅伯杰, 方精云.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 生态学报, 2000, 20(5):734-739.
|
[19] |
贾松伟, 郭蔓蔓. 2013年河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9, 26(3):29-34.
|
[20] |
李伟, 张翠萍, 李士美. 基于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广西森林碳储量特征研究[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7, 37(3):127-133.
|
[21] |
李顺龙. 森林碳汇问题研究[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6.
|
[22] |
郗婷婷, 李顺龙.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 2006, 26(6):519-526.
|
[23] |
张旭芳, 杨红强, 张小标. 1993—2033年中国林业碳库水平及发展态势[J]. 资源科学, 2016, 38(2):290-298.
|
[24] |
李奇, 朱建华, 冯源, 等. 中国森林乔木林碳储量及其固碳潜力预测[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 14(3):287-294.
|
[25] |
李海奎, 雷渊才, 曾伟生.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J]. 林业科学, 2011, 47(7):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