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建路, 庄丽文, 陈动, 等. 红松的地理分布[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2, 20(5):40-48.
|
[2] |
张敏, 朱教君. 光温条件对不同种源红松种子萌发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2, 46(6):613-623.
doi: 10.17521/cjpe.2021.0474
|
[3] |
徐丽娜, 金光泽. 小兴安岭凉水典型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J]. 生物多样性, 2012, 20(4):470-481.
doi: 10.3724/SP.J.1003.2012.12233
|
[4] |
杜鹏飞, 李明文. 黑龙江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树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 温带林业研究, 2021, 4(2):38-43.
|
[5] |
龚艳宾, 郭建斌, 赵秀海, 等. 吉林蛟河天然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4):620-628.
|
[6] |
赵忠林, 蔡超, 何振中. 长白山阔叶红松成熟林主要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吉林林业科技, 2015, 44(5):31-34.
|
[7] |
于立忠, 朱教君, 孔祥文, 等. 人为干扰(间伐)对红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6, 26(11):3757-3764.
|
[8] |
刘彤, 胡丹, 魏晓雪, 等. 红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5):28-29.
|
[9] |
陆爱君, 高慧淋, 卜鹏图, 等. 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不同林龄林下灌草多样性研究[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2, 42(6):1-10.
|
[10] |
刘延滨, 肖锐, 崔崧, 等. 近40年红松人工林研究的趋势与热点[J]. 林业科技, 2022, 47(5):58-62.
|
[11] |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S4):1-139.
|
[12] |
李锡文.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J]. 云南植物研究, 1996, 18(4),363-384.
|
[13] |
曹晓杰, 曹伟, 张悦, 等. 中国东北地区植物特有性研究[J]. 植物研究, 2022, 42(5):753-761.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2.05.006
|
[14] |
Whittaker R H. Evolution and measurement of species diversity[J]. Taxon, 1972, 21(2-3):213-251.
doi: 10.2307/1218190
|
[15] |
Pielou E C. Ecological diversity[J]. New York: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1977, 22(1):174.
|
[16] |
王荷生. 中国松科植物的分布型和区系分析[J]. 植物研究, 2000, 20(1):13-19.
|
[17] |
周紫羽, 张秀艳, 李子豪, 等. 河南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林木树种群落特征及地形因子对木本植物分布的影响[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55(4):666-673.
|
[18] |
李传荣, 国庆喜, 刘丽娟, 等. 红松中幼混交林的动态预测(Ⅰ)——裸地栽植红松的动态模拟[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8(3):57-60.
|
[19] |
于晓梅, 屈红军. 东北林区落叶松人工林群落演替趋势[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7(6):18-19.
|
[20] |
胡梦婷, 罗旭. 大兴安岭林区引种西伯利亚红松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22, 41(3):237-244.
|
[21] |
王超, 贾翔, 金慧, 等. 红松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19(6):728-731.
|
[22] |
张劳模, 庞丽峰, 许平, 等. 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东北地区红松潜在分布[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2(1):74-83.
|
[23] |
杜鹏飞, 李明文. 黑龙江平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 林业科技, 2020, 45(4):32-37.
|
[24] |
张玲, 王承义. 大小兴安岭过渡区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阶段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关系[J]. 森林工程, 2014, 30(5):1-5.
|
[25] |
李建, 李晓宇, 曹静, 等.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动态[J]. 生态学报, 2020, 40(4):1195-1206.
|
[26] |
强亚琪, 范春雨, 张春雨. 长白山暗针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J]. 生态学报, 2023, 43(5):1884-1891.
|
[27] |
范秀华. 长白山典型天然林群落形成与演变机制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28] |
范秀华, 徐程扬. 长白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分类结构形成机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 41(3):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