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鑫 . 珍稀树种福建柏种群生态学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 2013: 22-25.
|
[2] |
张建亮 . 珍稀濒危植物掌叶木种群生态学研究——以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2010: 18-28.
|
[3] |
苏小青 . 不同演替阶段中黧蒴栲种群的大小结构与分布格局[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0,6(6):499-504.
|
[4] |
马建强, 姚明哲, 陈亮 .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5,35(1):11-16.
|
[5] |
陈宗懋 . 中国茶经[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 495-498.
|
[6] |
段志芬 . 云南野生茶树资源农艺性状及主要生化特性研究[D]. 昆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1-4.
|
[7] |
李剑 . 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1-6.
|
[8] |
郭远安 . 海南岛野生茶树的调查[J]. 广东农业科学, 1991(2):45-46.
|
[9] |
罗静 . 我国野生茶树的现状、特征及保护[J]. 吉林农业, 2012(4):9-10.
|
[10] |
郭元超 . 野生茶树种群的形态与分布研究[J].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89,4(2):28-36.
|
[11] |
詹梓金, 林茂锋 . 福建野生茶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型[J]. 福建农学院学报, 1991,20(4):427-443.
|
[12] |
唐一春, 杨盛美, 季鹏章 , 等. 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多样性、利用价值及其保护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2):518-521.
|
[13] |
宋维希, 李荣福, 刘本英 , 等. 云南省普洱市野生茶树地理分布和多样性[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10):83-91.
|
[14] |
高辉, 申仕康, 张金萍 , 等. DNA分子标记在茶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 种子, 2011,30(5):57-60.
|
[15] |
王亨洪, 童华荣, 李兰英 , 等. 川渝地区野生大茶树的挥发性组分及萜烯指数分析[J]. 食品科学, 2011,32(2):168-172.
|
[16] |
刘振, 王新超, 赵丽萍 , 等. 基于EST-SSR的西南茶区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08,6(1):100-110.
|
[17] |
周萌, 李友勇, 孙雪梅 , 等. 基于EST-SSR标记的云南野生茶树遗传多样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41(12):22-27.
|
[18] |
陈亮, 王平盛, 山口聪 . 应用RAPD分子标记鉴定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研究[J]. 中国农业学报. 2002,35(10):1186-1191.
|
[19] |
杨小波 . 海南植物图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
[20] |
柴勇, 朱华, 孟广涛 , 等. 云南哀牢山古茶树群落优势树种的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J]. 林业科学研究, 2011,24(3):277-284.
|
[21] |
《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 海南年鉴[M]. 海口:海南年鉴社, 2010.
|
[22] |
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海南省志:自然地理志[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11.
|
[23] |
龚子同, 张甘霖, 漆智平 . 海南岛土系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
[24] |
Gittins R R . Canonical analysis:a review with applications in ecology[M]. Berlin:Sprinter Overflag, 1985.
|
[25] |
张金屯 . 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
[26] |
Johnson J B . Stand structure and vegetation dynamics of a subalpine tree fen in 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 Colorado[J].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997,8(3):337-342.
doi: 10.2307/3237322
|
[27] |
何亚平, 费世民, 蒋俊明 , 等. 不同龄级划分方法对种群存活分析的影响——以水灾迹地油松和华山松种群生存分析为例[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32(2):448-456.
doi: 10.3773/j.issn.1005-264x.2008.02.024
|
[28] |
李丹, 张萱蓉, 杨小波 , 等. 自然保护区对濒危植物种群的保护效果探索——以海南昌江县青梅种群为例[J]. 林业资源管理, 2016(1):118-125.
|
[29] |
Ma Kai, Li Genyou, Zhu Leijie , et al.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Ardisia violacea (Myrsinacea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33(2):72-79.
doi: 10.1016/j.chnaes.2013.01.002
|
[30] |
龙成, 杨小波, 龙文兴 , 等. 铜鼓岭热带常绿季雨矮林5种蒲桃属植物的种群结构及空间格局[J]. 林业科学, 2015(2):18-27.
|
[31] |
曲仲湘, 王焕校, 吴玉树 , 等. 植物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
[32] |
Molles MC . Concept and Applications[M]. 2nd ed.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Ecology, 2002.
|
[33] |
李贵祥, 柴勇, 邵金平 , 等. 大树杜鹃种群空间分布及生命表分析[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36(3):332-336.
|
[34] |
张萱蓉, 李丹, 杨小波 , 等. 海南省万宁市野生荔枝资源种群特征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6,36(3):0596-0605.
|
[35] |
罗朝光, 虞富莲 .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利用[J]. 中国茶叶, 2006(5):16-17.
|
[36] |
宋萍, 洪伟, 吴承祯 , 等. 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3):413-418.
|
[37] |
杨小波, 王伯荪 . 森林次生演替优势种苗木的光可塑性比较研究[J]. 植物学报, 1999,16(3):113-118.
|
[38] |
陈银萍, 于飞, 杨宗娟 , 等. 东祁连山青海云杉种群大小结构及其动态研究[J]. 广西植物, 2013,33(2):236-241.
|
[39] |
高慧君, 黄亚辉 . 华南茶区茶树资源研究概况[J]. 广东茶业, 2012(3):14-20.
|
[40] |
诸葛天秋, 李朝昌, 邓慧群 , 等. 广西野生茶树资源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43(29):1-3.
|
[41] |
蒋会兵, 汪云刚, 唐一春 , 等. 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现状调查[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22(4):1153-1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