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等.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研究,2007,20(3):344-349. [2] 丁贵杰,王鹏程.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J],林业科学研究,2001,15(1):54-60. [3] 陈兆先,何友军,柏方敏,等.林分密度对马尾松飞播林生物产量及生产力的影响[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21(1):44-47. [4] 王斌,刘某承,张彪.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9(1):35-45. [5] 丁贵杰.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变化规律Ⅲ.不同立地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0,19(6):411-417. [6] 许丰伟,高艳平,何可权,等.马尾松不同林龄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8):1853-1858. [7] 丁贵杰.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I.不同造林密度生物量及密度效应[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23(1):34-38. [8] 董林水,陈礼光,郑郁善,等.木荷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2):244-247. [9] 陈德叶,张春能,郑燕明,等.马尾松酸枣人工混交林生产力和林木生长规律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6,23(2):28-32. [10] 黄香兰,杨振意,薛立.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影响的研究进展[J].林业资源管理,2013(1):62-71. [11] 谌小勇,田大伦,彭元英,等.我国杉木人工林生物产量研究概况[C]//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10-17. [12] 轩志龙,张启昌,葛丽丽,等.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J],林业资源管理,2013(1):53-58. [13] 鲍斌,丁贵杰.抚育间伐对马尾松林分生长与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3):30-34. [14] 明安刚,张治军,谌红辉,等.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碳贮量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3,49(10):1-6. [15] 谌红辉,方升佐,丁贵杰,等.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J].林业科学,2010,46(5):84-91. [16] 夏忠胜,朱松,罗洪章,等.DB 52/T 709-2011,人工马尾松单株立木地上部分二元生物量表[S].贵州: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 [17] 夏忠胜,朱松,罗洪章,等.DB 52/T 703-2011,DB52/T 709,人工马尾松单株立木地上部分二元生物量表[S]. [18] 吴富桢.测树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16. [19] 潘辉,张金文,林顺德,等.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专刊1):106-111. [20] 李军,王永明,陈波,等.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短周期间伐与林分生产力的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10(5):90-93. [21] 周富康,张先泰,李金平.武冈林场第二代人工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研究初探[J],林业资源管理,2007(4):2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