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卢琦,杨有林.全球沙尘暴警世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吕艳丽,刘连友,屈志强,等.中国北方典型沙尘天气特征研究[J].中国沙漠,2012,32(2):447-453. [3]郭萍萍,殷雪莲,刘秀兰,等.河西走廊中部一次特强沙尘暴天气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J].干旱气象,2011,29(1):110-115. [4]滕跃,王万瑞,贺皓,等.陕西一次强沙尘暴过程诊断与分析[J].中国沙漠,2008,28(4):770-776. [5]谷雨,李红丽,董智,等.2008年春季呼和浩特沙尘天气与TSP和PM10污染的关系[J].中国环境监测,2009,25(5):95-99. [6]薛江丽,李俊,张鑫,等.新疆春季两次沙尘暴过程中大气PM2.5元素组成特征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27(9):759-762. [7]钱莉,杨永龙,王荣喆.河西走廊“2010.4.24”黑风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11,30(6):1653-1660. [8]石玉林.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土地荒漠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丁铭 娜仁.气象部门探明入侵我国的沙尘路径[N].新华每日电讯,2006-05-13(1). [10]中国气象局.沙尘天气年鉴(2006年)[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11]中国气象局.沙尘天气年鉴(2009年)[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12]焦玉海.构筑祖国北方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屏障-内蒙古自治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综述[N].中国绿色上报,2012-06-15(1). [13]高尚玉,张春来,邹学勇,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 [M].2版 .科学出版社,2012. [14]张钛仁,柴秀梅,李自珍.中国北方植被覆盖度特征及其与沙尘暴关系[J].高原气象,2010,29(1):137-145. [15]刘爽,宫鹏.2000—2010年中国地表植被绿度变化[J].科学通报,2012,57(16):1423-1434. [16]王娟,李宝林,余万里.近30年内蒙古自治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2):132-138. [17]李彰俊,李宁,顾卫,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土壤水分对沙尘暴的贡献[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4-28. [18]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与未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1-8. [19]刘毅.“南涝北旱”格局发生改变 北方降水增多[EB/OL].(2012-11-15)[2013-03-22].http://env.people.com.cn/n/2012/1115/c1010-19585838.html. [20]卢麾,施建成.基于遥感观测的21世纪初中国区域地表土壤水及其变化趋势分析[J].科学通报,2012,57(16):1412-1422. [21]张存杰,李栋梁,王小平.东北亚近100年降水变化及未来10~15年预测研究[J].高原气象,2004,23(6):919-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