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国梁,刘国彬,党小虎.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31-35.
|
[2] |
孙甲霞,张万军,曹建生.太行山低山区主要植被下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23(S1):173-177.
|
[3] |
周择福.太行山低山区不同立地土壤水分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19(1):125-131.
|
[4] |
王云强,张兴昌.黄土区小尺度坡面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异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2):32-37.
|
[5] |
王齐瑞,谭晓风,高峻.太行山山前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4):100-110.
|
[6] |
吴向东,陈小兵,郭建青.黄河三角洲农田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3,32(2):48-51.
|
[7] |
程强,孙宇瑞,林剑辉.牧场土壤含水率与坚实度空间变异与相关性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3):103-107.
|
[8] |
陈顺伟,蒋妙定,罗士元.沿海基岩海岸不同林分土壤含水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1995,15(6):22-27.
|
[9] |
李诚志,刘志辉.塔里木河下游土壤风蚀期0~15cm层土壤含水率分布规律[J].地理科学,2012,32(4):511-515.
|
[10] |
胡慧蓉,田困.土壤学实验指导教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
[11] |
黄昌勇,徐建明.土壤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
[12] |
张庆利,等.SPSS宝典[M].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
[13] |
Hotelling H.Analysis of a complex of statistical variables into principal compon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4):417-441.
|
[14] |
朱建平,方匡南,章贵军.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
[15] |
付同刚,陈洪松,张伟,等.喀斯特小流域土壤含水率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4):124-131.
|
[16] |
范世香,韩绍文.地面坡度对地表径流影响的实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1,11(4):6-10.
|
[17] |
米秋菊.太行山崇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1(2):62-64.
|
[18] |
刘强,王军,李艳红,等.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2):60-63.
|
[19] |
张川,陈洪松,聂云鹏,等.喀斯特地区洼地剖面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规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0):1225-1231.
|
[20] |
王国梁,刘国彬,党小虎.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3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