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魏殿生.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碳汇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
[2] |
Lieth H,Whittaker R H.Primary Productivity of Biosphere[M].New York:Springer,1975.
|
[3] |
卢义山,张金池,冯福生,等.苏北海堤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生物量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9(3):71-76.
|
[4] |
王金叶,车克钧,傅辉恩,等.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物量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7,18(4):319-323.
|
[5] |
朴世龙,方精云.1982—1999年青藏高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73-380.
|
[6] |
陈遐林.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
[7] |
吴庆锥.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3):125-129.
|
[8] |
李海涛,杨柳春,严茂超,等.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量动态模拟及其宏观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5,27(4):154-159.
|
[9] |
刘卫国,潘晓玲,高炜,等.新疆杲新绿洲生态系统生物量遥感估算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5):134-140.
|
[10] |
王燕,赵士洞.天山云杉林生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2):186-190.
|
[11] |
Rossi R E,Mulla D J.Geostatistical tools for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ecological spatial dependence[J].Eco-logical Monographs,1992,62(2):277-314.
|
[12] |
云南森林编写委员会.云南森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6.
|
[13] |
西南林学院,云南省林业厅.云南树木图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
[14] |
温庆忠,赵远藩,陈晓鸣,等.中国思茅松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动态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0,23(5):671-677.
|
[15] |
李江,孟梦,邱琼,等.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8):38-40.
|
[16] |
李卓卿,景谷县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1998,17(3):47.
|
[17] |
高仲亮,周汝良,李智,等.坡位在思茅松林计划烧除中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探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1(6):36-41.
|
[18] |
朱丽梅,胥辉.思茅松单木生物量模型研究[J].林业科技,2009,34(3):19-23.
|
[19] |
李江.思茅松幼龄人工林的生物量碳密度及其动态变化[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