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崔鹏,王道杰,韦方强.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模式及其效应——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60-64.
|
[2] |
牛青翠,王龙,李靖.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初探[J].中国水土保持,2006(4):39-41.
|
[3] |
张建平,张信宝,杨忠.云南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及恢复重建试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733-739.
|
[4] |
史永红.淮南粉煤灰环境影响及沉陷地生态修复模式初探[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05.
|
[5] |
董美云.铜川市煤矿区生态修复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
[6] |
杨海燕,崔龙鹏.潘集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修复模式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2):69-72.
|
[7] |
王埃平.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
|
[8] |
何建华.黄土高原生态现状分析与生态修复途径初探[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6(1):4-5.
|
[9] |
蒋翌帆,邓钢,卢冬爱.基于GIS的高山峡谷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以云南省澜沧县为例[J].测绘科学,2011(1):155-157.
|
[10] |
王雪,李益敏,赵筱青.基于GIS的高山峡谷区耕地适宜性评价——以怒江州泸水县为例[J].西南农业学报,2014(3):1222-1227.
|
[11] |
李晖,杨毅忠,朱雪,等.高山峡谷区城镇景观生态安全战略布局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3):14-18.
|
[12] |
赵筱青,曾洪云,周晶,等.怒江流域高山峡谷区景观生态格局变化分析[J].热带地理,2007(3):219-223.
|
[13] |
李益敏.基于GIS的泸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选择[J].地理信息世界,2010(3):59-63.
|
[14] |
叶志强,李益敏,尹海红.基于GIS技术的泸水县易地扶贫搬迁方案选择[J].热带地理,2009(6):567-571.
|
[15] |
周川,倪九派,魏朝富,等.高山峡谷区移民安置耕地产值测算[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8):100-102.
|
[16] |
高应新.怒江土壤[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
|
[17] |
叶琼,刘军成,刘伟.ArcGIS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决策分析中的运用——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14-16.
|
[18] |
冯芸,陈幼芳.西南少数民族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选择及实施对策——以云南怒江州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9(7):162-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