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麟. 2000—2010年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变化状况[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26(9):2758-2766.
|
[2] |
孙鸿烈, 郑度, 姚檀栋, 等.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J]. 地理学报, 2012,67(1):3-12.
doi: 10.11821/xb201201001
|
[3] |
汪有奎, 贾文雄, 刘潮海, 等. 祁连山北坡的生态环境变化[J]. 林业科学, 2012,48(4):21-26.
doi: 10.11707/j.1001-7488.20120404
|
[4] |
袁杰, 曹生奎, 曹广超, 等. 祁连山南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度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 2019,39(2):76-81.
|
[5] |
白晓敏, 贾昕. 沙柳光合速率动态变化及其主要环境因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3,31(1):20-26.
|
[6] |
赵宏瑾. 不同生育期榆树净光合速率对生态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6,36(6):1645-1651.
doi: 10.5846/stxb201408061569
|
[7] |
刘晓宏, 秦大河. 祁连山中部过去近千年温度变化的树轮记录[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34(1):89-95.
|
[8] |
李颖俊. 祁连山东部188a上年8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的树轮重建[J]. 中国沙漠, 2012,32(5):1393-1401.
|
[9] |
杨跃军, 孙向阳, 王保平. 森林土壤种子库与天然更新[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2):304-308.
|
[10] |
徐生旺. 祁连圆柏育苗造林技术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
[11] |
徐春华. 基于通径分析的兰州北山典型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因子[J]. 生态学杂志, 2015,34(5):1289-1294.
|
[12] |
杨淑丽. 青海柴达木盆地林线附近祁连圆柏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特征[J]. 冰川冻土, 2015,37(1):80-86.
doi: 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08
|
[13] |
马仁义. 持续干旱对侧柏和祁连圆柏叶片水分状况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 干旱区研究, 2010,27(1):88-96.
|
[14] |
文陇英. 不同海拔高度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叶片色素的变化特征[J]. 植物学报, 2012,47(4):405-412.
doi: 10.3724/SP.J.1259.2012.00405
|
[15] |
苏军德. 祁连圆柏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其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J]. 西北植物学报, 2011,31(5):1011-1017.
|
[16] |
曹宗英. 祁连山东部不同针叶树种的光合特性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 2013.
|
[17] |
李文卿. 六盘山区油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响应[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105-110.
|
[18] |
刘建泉, 杨建红. 祁连圆柏种群结构和生活史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29(7):140-144.
|
[19] |
戎战磊. 气候变化对祁连山优势物种分布和植被格局的影响[D]. 兰州:兰州大学, 2019.
|
[20] |
张军周. 祁连山树木形成层活动及年内径向生长动态监测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 2018.
|
[21] |
路明, 勾晓华. 祁连山东部祁连圆柏径向生长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J]. 第四纪研究, 2015,35(5):1201-1208.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5.05.16
|
[22] |
占玉芳. 祁连山北坡中部祁连圆柏种群空间分布格局[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30(4):8-13.
|
[23] |
方近圻. 岷江上游高山林线附近优势树种土壤种子库研究[D]. 成都: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6.
|
[24] |
尹华军.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云杉林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05,29(1):108-115.
|
[25] |
李璇, 杨帆, 李德成. 祁连山区土壤砂粒含量剖面分布模式及影响因素[J]. 土壤学报, 2017,54(4):854-863.
|
[26] |
张泉, 刘咏梅, 杨勤科. 祁连山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J]. 冰川冻土, 2014,36(1):88-94.
doi: 10.7522/j.issn.1000-0240.2014.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