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鞍钢. 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3):1-15.
|
[2] |
周国模, 邱亦维, 徐林. 碳中和:基于林业的解决路径研究[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1(5):37-44.
|
[3] |
熊晓斐, 蔡会德.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J]. 广西林业科学, 2014, 43(1):94-97.
|
[4] |
张颖, 李晓格, 温亚利.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森林碳汇潜力分析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2, 44(1):38-47.
|
[5] |
周传艳, 周国逸, 王春林, 等. 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29(2):60-65.
|
[6] |
叶金盛, 佘光辉. 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4(4):7-12.
|
[7] |
曾伟生, 陈新云, 蒲莹, 等. 基于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不同生物量和碳储量估计方法的对比分析[J].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1):66-71.
|
[8] |
张煜星, 王雪军, 蒲莹, 等. 1949—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变化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5):1-14.
|
[9] |
张春华, 王莉媛, 宋茜薇, 等. 1973—2013年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 38(12):4678-4686.
|
[10] |
唐才富, 张莉, 罗艳, 等.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青海乔木林碳储量分析[J]. 西部林业科学, 2017, 46(2):1-7.
|
[11] |
王祖华, 刘红梅, 关庆伟, 等. 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4):18-22.
|
[12] |
东明. 基于GIS的井冈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
[13] |
刘萍, 邓鉴峰, 魏安世, 等. 广州市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评估[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5(4):62-65.
|
[14] |
周伟, 王晓洁, 关庆伟, 等. 基于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以徐州市为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 40(10):71-74.
|
[15] |
王光华, 刘琪璟. 基于TM影像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北京森林碳汇估算[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3, 21(2):224-235.
|
[16]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方案[R]. 北京: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1.
|
[17] |
LY/T 1957—2011,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处理统计规范[S].
|
[18] |
杨学云, 曾伟生, 陈新云. 北京市主要森林类型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模型研建[J]. 林业资源管理, 2021(2):124-130.
|
[19] |
曾伟生, 杨学云, 陈新云. 单木和林分水平一元与二元材积模型的预估精度对比[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7, 36(4):1-6.
|
[20] |
曾伟生. 森林蓄积量和生物量多元混合模型研建[J]. 林业资源管理, 2021(6):23-28.
|
[21] |
GB/T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