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钟章成.攀援植物-行为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曲仲湘.我国南方森林中藤本的初步观察[J].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丛刊,1964,2(1):1-9. [3]王培善,王筱英.贵州蕨类植物志[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4]李永康.贵州植物志(第1~3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1990. [5]李永康.贵州植物志(第4~9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1989. [6]陈谦海.贵州植物志(第10卷)[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 [7]李永康.贵州树木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8]傅立国,陈潭清,郎楷永,等.中国高等植物(第3~11、13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2005. [9]张玉武,杨红萍.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的研究—附梵净山藤本植物名录[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1,19(4):269- 298. [10]颜立红,祁承经,刘小雄.华中地区藤本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6,26(4):497- 507. [11]蔡永立,宋永昌.中国亚热带东部藤本植物的多样性[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18(5): 390-396. [12]石亮成,汪绪斌,黄海英,等.广西攀援植物资源与垂直绿化品种选择[J].广西植物, 2005,25(2):174-178. [13]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14]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贵州中草药名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15]张川黔,顾明.贵州极有开发潜力的饲用植物—葛藤[J].贵州农业科学,1998,26(4):9-12. [16]袁家谟,陈训.贵州芳香植物[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 [17]张来,刘宁.贵州黔西南地区布依族染料植物调查初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3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