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加富.中国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邵青还.林业和谐论的进展及持续发展战略分析[J].自然杂志,2001,23(1):1-10. [3]邵青还.对近自然林业理论的诠释和对我国林业建设的几项建议[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6):1-2. [4]邵青还.欧洲近自然林业的发展趋势[J].浙江林业,2003(9):35. [5]陆元昌.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景彦勤,林文卫,邓鉴锋.德国近自然林业经营与管理模式——赴德国林业考察报告[J].广东林业科技,2006,22(3):113-116. [7]张鼎华,林卿.近自然林业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0(7):23-26. [8]危廷林.近自然林业与水土保持[J].福建水土保持,2001,13(1):20-22. [9]杨茂胜.走近“顺天应人”的德国林业[J].宁夏农林科技,2008(2):37-39. [10]彭舜磊,王得祥,赵辉,等.我国人工林现状与近自然经营途径探讨[J].西北林科院学报,2008,23(2):184-188. [11]龚固堂,慕长龙,先开炳.现代林业理论发展与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策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1-67. [12]罗兴云,张翠英.试论近自然林业与次生天然林经营[J].林业勘查设计,1999(2):12-14. [13]王树力,葛剑平,刘吉春.红松人工用材林近自然经营技术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3):22-25. [14]张鼎华,叶章发,王伯雄.近自然林业经营法在杉木人工幼林经营中的应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7(3):219-223. [15]林思祖.走“近自然林业”发展道路 建环境保护绿色长城[J].海峡科技,2003(9):1. [16]蔡年辉,李根前,陆元昌.云南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4):85-88. [17]沈烈英,韩玉洁.运用近自然林业经营思想构建上海城市森林体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1):9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