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大珂.森林经营学[M].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 [2] 古炎坤.从森林生态学观点浅谈广东营造马尾松林及其林分改造问题[J].广东林业科技,1995,11(3):125. [3] 胡万良.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3):54-56. [4] 刘永强,张兆利,娄安石.人工落叶松纯林存在问题初探[J].林业勘查设计,2001(4):24. [5] 任青山.天然次生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结构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5,26(2):5-10. [6] 孙岩,许莹,李秋梅,等.大兴安岭人工林结构现状及调整措施[J].林业科技.2001,26(4):14-15. [7] 温雅稚,孙淑莲.长白山天然次生林的主要类型及其经营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00,29(6):51-54. [8] 吴刚,代力民.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结构与动态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8,18(5):470-477. [9] 徐化成.森林生态与生态系统经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0] 薛建辉,任青山,阮宏华.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27,130,133. [11] 阳含熙,伍业钢.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木种属组成、年龄结构和更新策略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8(1):18-27. [12] 赵云平,刘玉安,李广祥,等.长白山林区复层异龄林垂直结构的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5,11(2):105-108. [13] 朱教君.次生林经营基础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689-16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