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坤,田大伦.会同杉木人工林成熟阶段生物量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0,20(1): 7-13. [2] 冯耀宗.物种多样性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853-857. [3] 黄建辉.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影响机制及有关假说[J].生物多样性,2001,9(1):1-7. [4] 刘磊,温远光,卢立华,等.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及其生物量变化[J].广西科学, 2007, 14(2):172-176. [5] 尹华军,刘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研究进展及亚高山针叶林健康诊断的思考[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5(5):56-61. [6] 陈灵芝,马克平.生物多样性科学:原理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8] Pielou E C. Ecological diversity[M]. New York: Wiley Interscience,1975. [9] 郎璞玫,娄丛艳.森林多样性指数簇及其本质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5):148-153. [10] 王志高,叶万辉,曹洪麟,等.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特征[J].生物多样性,2008(5): 454-461. [11] 彭少麟,陈章和.广东亚热带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J].生态科学,1983(2):68-74. [12] 彭少麟,周厚诚.广东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数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9,13(1):10-17. [13] 马克平,黄建辉,于顺利.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多样性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5,15(3):268-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