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利民,寸玉康,陈奇伯.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措施的群落结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85-87. [2] 张劲峰,李宏斌,周鸿.滇西北亚高山乡土阔叶树种资源及其应用评价[J].西部林业科学,2006,35(2):43. [3] 万晔,司徒群,李子海.滇西北地理环境特征与区域水土流失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3(5):5-9. [4] 吴兆录,党承林.滇西北高山松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1994,16(3):220-224. [5] 张劲峰,周鸿,耿云芬.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及其恢复途径——"近自然林业"理论及方法[J].林业资源管理,2005(5):34-37. [6] 尹连君.单一树种造林的优缺点[J].内蒙古林业,2003(5):43. [7] 何清华,陶泽华.西部植被如何恢复[J].中国林业,2009(21)45. [8] 张建国.论现代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1997(4):1-9. [9] 陈灵芝主编.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0] 假忠奎,徐程扬,马履一.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559-565. [11] 胡静,杨树华,杨礼攀.宫胁法的原理、步骤及其在滇西北地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J].云南林业科技,2003(2):35-38. [12] 王大名.容器苗造林是石质山地造林成功的重要途径[J].辽宁林业科技,1995(2):18-19,37. [13] 白淑兰,阎伟,姚庆智,等.菌根生物技术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前景[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23(1):115-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