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车克钧,傅辉恩.祁连山水源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8,34(5):29-37. [2]中野秀章[日].森林水文学[M].李云森,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3]王礼先,张志强.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14-23. [4]高成德,余新晓.水源涵养林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5):78-82. [5] 韩永刚,杨玉盛.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2):20-25. [6] 王永安.森林涵水和水源林建设[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89(3):4-6. [7] 李金良.水源涵养林经营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8] 王威.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9] 胡贵泉.水源林、水保林林分结构与密度管理[C]//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299-303. [10] 罗晶.密云水库集水区森林植被恢复与经营机理及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1. [11]余新晓,甘敬,李金海,等.森林健康评价、监测与预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2]余新晓,王春玲,牛丽,等.流域防护林体系对位配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3]刘畅.北京市八达岭林场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与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4]杨艳锋,郑小贤,梁雨,等.北京八达岭林场元宝枫人工林林分结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2):57-60. [15]宁杨翠,郑小贤,孔令红.北京市八达岭林场灌木林结构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6):54-58. [16]王威,郑小贤,宁杨翠.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典型森林类型结构特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1):60-63. [17]林文镇.强化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之做法与制度[J].台湾林业,1982,8(9):1-3. [18]李校.八达岭林场水源保护林生态功能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07. [19]潘紫重.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的蓄水功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5):19-21. [20]秦永胜.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土壤侵蚀控制机理与模拟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1. [21]于志民,王礼先.水源涵养林效益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2]冯秀兰,张洪江,王礼先.密云水库上游水源保护林水土保持效益的定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6):71-77. [23]余新晓,王雄宾,张晓明.北京山区防护林适宜林分结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增刊2):103-106. [24]曾思齐,佘济云,肖育檀,等.马尾松水土保持林水文功能计量研究:I.林冠截留与土壤贮水能力[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6,16(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