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峰,上官铁梁.山西翅果油树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70-74. [2]范玮熠,王孝安,汪超,等.黄土高原马兰林区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57-164. [3]付必谦,张峰,高瑞如.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拉德维格,J A,蓝诺兹J F.统计生态学[M].李育中,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 [5]丁岩钦.昆虫数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6]李洁,朱金兆,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1):100-107. [7]李德志,石强,臧润国,等.物种或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的计测模型[J].林业科学,2006,42(7):95-103. [8]苏志尧,陈北光,古炎坤.广东八宝山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1):47-52. [9]丁国民,杨全生,刘建全.青海云杉群落植物种群生态位初步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1):1-3,22. [10]袁志忠,何丙辉.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种群研究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4(2):123-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