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省环保局.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1-12. [2]张家贤,周伟,李跃.贵州省赤水县桫椤调查初报[J].生态学杂志,1989,8(2):10-13. [3]方嗣昭.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导游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1(2):1-5. [4]何琴琴.赤水桫椤保护区桫椤种群分布的现状及保护对策[J].绿色科技,2011(5):40-41. [5]梁盛,金芳梅.赤水桫椤物候初探[J].环保科技.2010(2):46-48. [6]郭相,刘蓓,马绍宾,等.云南冬虫夏草生态环境调查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中国食用菌,2008(6):8-11. [7]宋桂龙,高小虎,韩烈保,等.北京市西山地区道路边坡生态环境调查及修复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8(2):112-115. [8]芮建勋,胡小猛,宗玮.3S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5-7. [9]左其亭,周可法.基于“3S”技术的生态环境调查及生态用水量计算[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4(2):1-4. [10]朱海涌,杨军,丹尼尔.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新疆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J].干旱环境监测,2002(2):76-78. [11]赵心益.贵州赤水桫椤国家自然保护区周围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研究[J].环保科技,1994(2):16-20. [12]周成虎,骆剑承,杨晓梅,等.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5-83. [13]王密,屠玉麟,何谋军.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植物和植被多样性现状及特点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2):19-22. [14]邱兴春,屠玉麟.赤水桫椤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评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1):23-27. [15]孙亚莉,屠玉麟.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受危物种现状及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2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