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树华,邸宝良.长白山过伐林经营[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 [2] 东北 内蒙地区次生林科研会战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区过伐林主要类型的林学特点及其采伐与更新[J].林业科学,1966,11(3):208-212. [3] 宋长江.过伐林的林分类型与经营措施[J].林业科技,1981(2):22-23. [4] 李进祥.过伐林经营要点[J].林业勘察设计,1996(2):37. [5] 樊后保,臧润国.吉林白石山林区过伐林群落的数量特征[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19(1):8-11. [6] 臧润国,刘涛.吉林白石山林区过伐林的类型 乔木树种多样性及生态位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19(1):51-57. [7] 邵永礼,王百成.蒙古栎过伐林林木结构 组成和演替[J].吉林林学院学报,1987,3(1):32-40. [8] 减润国,李庆超,赵云萍,等.过伐林群落的种对关联分析[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4,10(4):229-233. [9] 亢新刚,赵俊卉,刘燕.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过伐林优化结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3):57-62. [10] 王艳洁,郑小贤.金沟岭林场云冷杉过伐林林分直径结构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6):71-74. [11] 叶林,李巍巍,马景财.小兴安岭过伐天然林结构特点及经营策略[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0):114-116. [12] 孔令红,郑小贤.金沟岭云冷杉过伐林水平分布格局及更新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7(3):86-89. [13] 叶林,徐杰,陈媛媛.小兴安岭过伐林红松种群分布格局[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6):8-9. [14] 乌吉斯古楞,王俊峰,郑小贤.金沟岭林场过伐林更新幼苗空间结构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4):21-25. [15] 狄文彬,郑小贤.东北过伐林椴树生长过程与生长模型的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6(1):3-4. [16] 周宁,郑小贤.金沟岭林场云杉过伐林生长模型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5):70-73. [17] 雷相东,唐守正,李冬兰,等.东北过伐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与林分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4):346-350. [18] 宋月春,张革,宋修田.天然次生成 过熟林采育择伐试验[J].辽宁林业科技,1999(3):14-15. [19] 刘广林.过伐林的抚育经营[J].林业科技通讯,1982(4):18-19. [20] 高洪斌,汪绍凯,刘敬元,等.试论过伐林按沟系综合经营的模式[J].森林工程,1995(1):20-24. [21] 吴海林.因林施伐 走集约经营之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30(4):21-22. [22] 张志,孙玉军.过伐林景观要素沿环境梯度分布趋势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41(1):14-18. [23] 舒清态,赵耘,陆元昌.东北过伐林区景观要素空间分布趋势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2):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