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 过程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余新晓.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9(1):42-52. [5]郭晋平,薛俊杰,李志强,等.森林景观恢复过程中景观要素斑块规模的动态分析[J].生态学报,2000,20(2):219-223. [6]赵耘,舒清态,刘安华,等,西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分类与排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6):1202-1208. [7]郭红.长白山地区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规划研究——以白河林业局为例[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8]王国华,李际平,赵春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森林景观边缘效应强度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4):110-116. [9]陈彩虹,毛旭鹏,佘济云,等.宁远河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07):32-37. [10]张振发,谢双喜,吴志文.松柏山水库流域森林景观健康评价[J].中国园艺文摘,2011(12):79-82. [11]袁兴中.刘红.景观健康及其评价初探[J].环境导报,2005(5):34-37. [12]张金屯,邱扬,郑凤英.景观格局的数量研究方法[J].山地学报,2000,18(4):346-352. [13]邱海军,曹明明.黄龙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破碎化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6):1102-1106. [14]王宪礼,肖笃宁.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1997,17(3):318-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