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艳,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负离子浓度变化规律及价值评估[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2]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0,20(5):733-740. [3]方精云.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的若干说明[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2):243-249. [4]方精云,刘国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现代生态学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1-267. [5]王效科,冯宗炜,欧阳志云.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13-16. [6]康惠宁,马钦彦,袁嘉祖.中国森林碳汇功能基本估计[J],应用生态学报,1996,7(3):230-234. [7]徐新良,曹明奎,李克让.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6):1-10. [8]焦燕,胡海清.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248-2252. [9]许文强.森林碳汇价值评价——以黑龙江三北工程人工林为例[D].昆明:西南林学院,2006. [10]叶金盛.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4(4):8-11. [11]赵海珍,王德艺,张景兰,等.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碳汇功能评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4):43-47. [12]唐霄.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7. [13]王磊.江苏省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经济价值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4(2):2-5. [14]姬惜珠,王红,张爱军.三北防护林中杨树的碳汇和放氧功能及其价值估算[J].河北林果研究,2005,20(3):217-219. [15]李亮,云南省森林碳汇能力及经济价值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24-25. [16]焦秀梅,项文化,田大伦.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1):4-8. [17]蒋延玲,周广胜.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和全球变化影响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4):481-484. [18]蒋延玲,周广胜.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及管理活动影响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3):317-322. [19]冯林,杨玉珙.兴安落叶松原始林三种林型生物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5,21(1):86-91. [20]刘世荣,柴一新,蔡体久.兴安落叶松人工群落生物量与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18(2):40-46. [21]韩铭哲,冯林.兴安落叶松基本林型的探讨[J].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M],1994,12.451-458. [22]韩铭哲,徐健.杜鹃-兴安落叶松林群落结构与生物产量关系的探讨[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3,15(1):1-8. [23]刘志刚,马钦彦,潘向丽.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4,18(4):328-337. [24]陆玉宝.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结构与生产力特征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 [25]孙玉军,张俊,韩爱惠,等.兴安落叶松幼中龄林的生物量与碳汇功能[J].生态学报,2007,27(5):1756-1762. [26]闫平,高述超,刘德晶.兴安落叶松林3个类型生物及土壤碳储量比较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3):77-81. [27]海龙.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和采伐后恢复林分的碳汇能力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28]鲍春生,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通量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29]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生物量和净生产力[J].生态学报,1996,16(5):497-508. [30]Fang J Y,Chen A P,Peng C H,et al.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J].Science,2001,292(5525):2320-2323. [31]马钦彦,陈遐林,王娟,等.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Z1):96-100. [32]Costanza R D,Aige R,Rudolf D G,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J].Nature,1997,387:253-260. [33]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S]. [34]郗婷婷,李顺龙.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6):520-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