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新新.基于RS和GIS的森林生物量估算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程堂仁.甘肃小陇山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史山丹.内蒙古东部典型树种不同龄组生物量及生产力[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4]曹云生,李福双,鲁绍伟,等.内蒙古东部山地森林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33(3):52-57. [5]田庆久,阅祥军.植被指数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4):327-333. [6]李方方.基于多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的矿区生态环境监测[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1. [7]郑刚,彭世揆,刘庄,等.大气校正前后植被指数与森林蓄积量关系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5):95-100. [8]王云峰,沈润平,杨爱琴.基于温度植被指数法的运城市干旱监测[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8):66-68,71. [9]刘礼.SPOT影像植被指数与落叶松林LAI相关性分析[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0]何柏华.基于SPOT5影像数据的森林资源分类与蓄积量反演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1]王雪军,孙玉军.基于遥感地学模型的辽宁省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测[J],林业资源管理,2011(1):100-105. [12]李娜.川西亚高山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估算遥感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 [13]张元元.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物量遥感模型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14]岳彩荣,香格里拉县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