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盛炜彤. 人工林的生物学稳定性与可持续经营[J]. 世界林业研究, 2001,14(6):14-21.
|
[2] |
徐大平, 张宁南. 桉树人工林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广西林业科学, 2006,35(4):180-181.
|
[3] |
陆元昌, 张守攻, 雷相东, 等. 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技术[J]. 世界林业研究, 2009,22(1):21-24.
|
[4] |
汤孟平.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经营模型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3.
|
[5] |
邓超. 基于多功能经营的杉木生态公益林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
[6] |
周婷, 彭少麟. 边缘效应的空间尺度与测度[J]. 生态学报, 2008,28(7):3323-3333.
|
[7] |
顾磊, 江晓霞, 陈智华. 边缘效应在生态学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S1):14-15.
|
[8] |
赵春燕. 西洞庭湖区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与耦合机理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
[9] |
方爱丽, 赵继军.复杂网络: 结构和动力学[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06,3(3):56-94
|
[10] |
李际平, 陈端吕. 森林景观类型环境耦合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28(4):67-71.
|
[11] |
张光明, 谢寿昌. 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J]. 生态学杂志, 1997,16(6):46-51.
|
[12] |
袁晓红, 李际平, 赵春燕. 基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的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16):82-88.
|
[13] |
袁晓红. 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及动力学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
[14] |
李锐, 李际平, 袁晓红, 等. 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的筛选及特征分析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 2015(5):88-94.
|
[15] |
李锐. 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结构稳定性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
[16] |
陈静, 孙林夫. 复杂网络中节点重要度评估[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9,44(3):426-429.
|
[17] |
雷霆, 余镇危.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43(6):132-135.
|
[18] |
李锐, 李际平, 高宇. 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节点数与网络结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37(8):3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