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吉新.乌鲁木齐河灌区水资源利用及可持续管理[J].干旱区地理,1999,22(4):22-28. [2] 刘国华,傅伯杰.生态区划的原则及其特征[J].环境科学进展,1998,6(6):67-72. [3] 傅伯杰,陈利顶,刘国华.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J].生态学报,1999,19(5):591-595. [4] 傅伯杰,刘国华,孟庆华.中国西部生态区划及其区域发展对策[J].干旱区地理,2000,23(4):289-297. [5] 倪健,郭柯,刘海江,等.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区划[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2):175-184. [6] 刘邵权,陈国阶.复合生态区划的系统分级及其实证研究[J].山地学报,2006,24(6):703-708 [7] 孟伟,张远,郑丙辉.水生态区划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J].水科学进展,2007,18(2):293-300. [8] 祁永安,李吉均,张建明,等.石羊河流域生态功能区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 (4):29-33. [9] 田鹏,田坤,李靖,等.黑龙江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2):189-193. [10] 李正国,王仰麟,张小飞,等.景观生态区划的理论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10-20. [11] 周华荣,海热提.涂尔逊,等.乌鲁木齐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1,24(4):314-320. [12] 黄水生,谢阳生,唐小明,等.大都市森林及绿地区划协同空间约束技术研究及实现[J].林业资源管理,2011(3):90-95. [13] 张超,岳彩荣,胥辉,等.基于综合建模的香格里拉县林业发展区划方法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1(3):43-46. [14] 蒋贱,温小荣,佘光辉.VR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增刊):134-137. [15] 刘邵权,陈国阶.复合生态区划的系统分级及其实证研究[J].山地学报,2006,24(6):703-708 [16] 刘彦平,高俊峰.山西省怀仁县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保护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0(1):8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