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泽福,张光灿,林富荣.太行山水源涵养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李昌哲.森林植被水源涵养效益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6(1):7-10. [3]王礼先,张志强.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8,6:14-22. [4]高成德,余新晓.水源涵养林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5):78-82. [5]余新晓,秦永胜,陈丽华,等.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783-786. [6]刘世荣,温远光,王兵,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规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7]李金良.水源林经营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8]车克钧,傅辉思,王金叶.祁连山水源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8,(05):29-37. [9]范志平,余新晓.中国水源保护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与营建技术体系[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1):51-58. [10]惠刚盈,克劳斯·冯佳多[德].德国现代森林经营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6-134. [11]远藤泰造[日].水源かん养林の机能理论と施业目标[J].林试研报,1983(08):21- 23. [12]谷城[日].森林土壤の水源涵养效果の解明に向けて[J].水利科学,1987(17):35- 61. [13]中野秀章[日].森林水文学[M].李云森,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14]阎树文.黄土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86,6(2):1-5. [15]肖育檀,曾思齐.长江中上游地区马尾松水保林经营模式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7,17(1):7-12. [16]王红春.防护林防护成熟理论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1. [17]白星.祁连山水源林调整林分结构的数学模拟[J].甘肃林业科技,1996(01):6-9. [18]杨红,周刚,傅绍春,等.湘中丘陵不同林分结构水土流失特征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1996(04):17-21. [19]罗晶.密云水库集水区森林植被恢复与经营机理及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1. [20]鲁绍伟,陈吉虎,余新晓,等.华北土石山区不同林分结构与功能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04):77-80. [21]张彪,李文华,谢高地,等.北京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J].生态学报,2008(11):5619-5624. [22]王威.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3]王威,郑小贤,宁杨翠.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典型森林类型结构特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11(01):60-63. [24]于志民,王礼先.水源涵养林效益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