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与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 闫东锋,朱滢,杨喜田.宝天曼栎类天然林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4):628-633. [3] 严令斌,安明态,李鹤,等.赤水河谷清香木群落种间关联的初步研究[C]//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阳: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2013. [4] 沈有信,刘文耀,李玉辉,等.滇中喀斯特山地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J].广西植物,2005,25(4):321-326. [5] 王妍,张超,李昆.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清香木分布调查[J].林业资源管理,2013(3):156-160. [6] 史富强,袁莲珍.开远市原生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布状况调查[J].西部林业科学,2007,36(3):50-55. [7] 莫菲,陈训.贵州花江典型喀斯特峡谷天然灌丛植被的调查与分析[J].贵州科学,2004,22(3):83-85. [8] 贾利强,李吉跃,郎南军,等.水分胁迫对黄连木、清香木幼苗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3):55-59. [9] 王妍,张超,李昆.干热河谷乡土树种清香木幼苗生长对不同水分梯度的响应[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10(34):19-25. [10] 田勇,袁丛军,王加国,等.清香木对不同土壤水分胁迫的形态和光合响应[J].西部林业科学,2014,43(5):1-7. [11] 杨静,石大兴,王米力,等.清香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3):523. [12] 黄林敏,袁丛军,严令斌,等.不同遮荫处理对清香木苗木生长与光合速率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2):217-219. [13] 乔永锋,彭永芳,方云山,等.云南清香木绿叶和嫩红叶挥发性成分对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583-1584. [14] 周葆华.清香木叶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作用[J].应用化学,2008,25(3):305-308. [15] 李宗善,唐建维,郑征,等.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植物多样性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6):833-843. [16] 郭正刚,刘慧霞,孙学刚,等.白龙江上游地区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3):388-395. [17] 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8] 杨子松,杨灿,黎云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1):43-48. [19] 陈璟.莽山自然保护区南方铁杉种群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81-85. [20] 杨宁,邹冬生,李建国.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615-619. [21] 杨宁,邹冬生,李建国.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灌丛阶段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J].生态环境学报,2009(3):996-1001. [22] 张树梓,李梅,张志东,等.不同林分改造措施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J].林业资源管理,2013(6):96-101. [23] Tilman.D.Causes,consequences and ethics of biodiversity[J].Nature,2000,405:208-211. [24] 吴甘霖,黄敏毅,段仁燕,等.不同强度旅游干扰对黄山松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12):3924-3930. [25] 艾训儒,易咏梅,姚兰,等.旅游区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7(2):178-184. [26] 王国宏.再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J].生物多样性,2002,10(1):126-134. |